|
土家“肉蓮花”舞肉蓮花,又叫“蓮花十八響”,是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傳統的男性體育舞蹈。起源于周朝,雛形于巴人的巴渝舞改編,形成于清朝康熙年代。1970年,縣文化館王純孫、楊勝華、譚培元等同志對“蓮花十八響”進行調查時,根據沙子鎮“蓮花十八響”第十代傳人侯年元、田仁興等人口述:“師傳‘蓮花十八響’源于清朝康熙年代,由沙子鎮背子坨村民間藝人楊光尚所創新改編,由光緒年間第九代傳承人楊通朝所傳! 肉蓮花基本動作有“上九響”、“下九響”、“上動下不動”、“下動上不動”之分,固而又被稱為“蓮花十八響”。表演時,一般要求拍打節奏統一,動作協調,舞蹈時不計人數多少,不受場地限制,茶余飯后,田間地頭,都能自由自在地表演,這是一項群眾性的健身體育舞蹈。 “上九響”是拍頭、雙肩、雙肘、雙腕、擰指、擊掌!跋戮彭憽笔桥淖笮、右胸、腹、雙腿、雙膝、腳背!吧蟿酉虏粍印笔且匝鼮榻,晃肩、扭臂、動頭!跋聞由喜粍印笔桥ね尾,晃小腹。全套動作做下來。 “肉蓮花”,僅從字面上來看,有點不太好理解,其實它的特點就像字面一樣異常鮮明。無論春夏秋冬,參加表演的男人都必須脫光上衣,亮出臂膀,叉開五指,跟著節律用力拍打身上的肌肉和關節。一邊跳、一邊移動拍打的部位,一來表示和展現自己體格健壯,二是借用這種拍打肉體的清脆聲音來抒發心中歡樂奔放的情感。特別是在豐收的季節,常常用“肉蓮花”這種舞蹈形式來表達喜悅的心情。 “肉蓮花”的赤膊上身采取了最原始的形式,節律單調但鏗鏘有力,不管是隊形還是跳躍,在蕩氣回腸的鑼鼓聲中都有一種說不出的震撼。然而這種震撼又是歡快無比的,很快就能感染周圍的人加入其中,至少也會情不自禁地打起拍節來!叭馍徎ā钡拇蟊娦砸埠軓氐,最先只是在田間勞動休息時表演,或者在節慶時日臨時找個空地進行,只是后來在花燈的長期影響下,也才逐漸登上了舞臺,有了專業的配樂和隊形設計,有的還規定了比較統一的服裝。 20世紀80年代,沿河縣文化部門對舞蹈“肉蓮花”進行發掘整理,并搬上舞臺,多次參加省、市的文藝演出。2000年2月,沿河土家族青年代表隊表演的舞蹈“肉蓮花”在北京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中獲一等獎。2003年代表貴州參加全國第七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再獲表演類一等獎。2007年“肉蓮花”在“多彩貴州”銅仁賽區獲舞蹈類原生態一等獎,在省里的決賽中獲優秀獎,同年由省文聯推薦到蘇州參加全國“山花獎”頒獎晚會,得到了許多嘉賓的好評。頒獎晚會后,又被選入2008央視七套“九億農民的笑聲”春晚節目,產生了很好的效果。2006年列入貴州省非物質文物遺產名錄。 |